top of page

投资教育行业的4个理由

2021年底的一天,北京的天气已经转冷,一点凉雨让空气中略显寒气。


我从上海专程赶到北京,参加一家教育公司的股东大会,偌大的会议室里,坐了8个参会人,这在一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管理层们依然在热情地招呼前来的投资人,一如过去多年人声鼎沸的现场。


彼时的教育行业,正在经历最困难的阶段:裁员、闭校、赔偿、业务调整……从业者们焦头烂额、失业大军愈演愈烈,很多公司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局面,投资人迅速离场,券商纷纷停止覆盖,分析师们也都被迫转行。


会场多少显得有些冷清,现场的问答波澜不惊,最后,管理层平静地结束了这场大会:

很抱歉让各位股东损失很大,也很感激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还得到了股东们更多的支持,很多人写了慰问信,我们都很感动。
请相信,我们团队的凝聚力还在,我们的品牌、团队、资源还在,我们也还会继续努力。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在积极关注教育行业。恍惚半年过去,教育行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我们当初的努力,也转化为丰厚的回报。


现在,我们可以来分享下,这一段少有人同行的投资经历。


01.为什么是教育行业?

在2021年7月之后,所有教培公司都处于重组和破产的不确定性中,几乎所有的投资人和分析师都放弃了教育行业,毕竟在经历了90%以上的投资亏损后,你很难再找到任何理由说服自己和投资人:这个行业的投资价值在哪里?


但我们相信的是,行业的需求会长期存在,而供给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投资机会。


刚需,是教育行业最重要的特征。


需求的驱动力,来自于东亚社会底层的运行逻辑:教育是国家体系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多数家庭,教育仍是实现阶级跃升的最有效途径。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从不到200万,增长到2021年的1193万人,增长了近五倍。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数,在过去二十年间,从10万人增长到150万人。


同时,中国的经济会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也会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同比增长12.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占10.8%,同比增长27.9%,明显高于整体的消费增速。而子女仍在上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占比会更高。腾讯2019年做过的调研显示,52%新中产家庭的主要支出是子女教育,家庭年收入越高,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越大,年收入20-30万元的新中产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3.3%;而年收入超过80万元的家庭中,15.5%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占比超过50%。


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

当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理解政策的核心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具体而言是让教育服务于“育人”,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合格的工业化劳动力,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所以,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并且在这个阶段尽量公平化,减轻广大家庭的负担;同时,也要实现有效的选拔,让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过热资本化的学科培训,归根到底是在破坏以上两点诉求,进一步思考行业趋势,就能理解教培政策的边界。《双减》的核心是“减轻负担,回归校内”,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必然会向着平等化演进,规范校外培训、规范民办学校,限制掐尖,提高校内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多元化发展。


所以,教育行业的需求其实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供给。在政策的影响下,供给端仍有新的机会:校内教育资源有限,需要校外机构的能力互补,重点是素质教育、信息化等;义务教育阶段之外的培训仍然有价值,考虑到政策的边界和成本,不会重现双减的压力;大学生能力提升、就业相关的培训,会有长期的需求。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和曲折的,但趋势是非常明确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培行业短期的快速出清,也使得供给和竞争格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生存下来的头部公司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仔细看教培行业的上市公司,美股超过20家、港股10多家、A股也有20多家,这些公司的业务涵盖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留学培训、信息化等等,它们并不受政策的影响。长期来看,短期的供给收缩,对头部公司反而是有利的。



02.怎么定义教育行业的好公司?

在我们看来,“好公司”意味着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


竞争力更多来源于公司的基因,在教培行业,每个公司都有独特的发展历史,有的公司善于培养优秀的老师、有的公司注重体系化的管理、有的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有的公司建立了极强的线下渠道、有的公司积累了领先的内容研发。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当前环境下,支撑一家“好公司”的因素是否还成立?


第一,是否有好的文化和团队。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你永远需要平衡教育的公益性和商业的盈利性,这最终决定了一家教育公司能否走得长远。过去几年,我们不难看到教育公司引发焦虑的营销手段、不计效果的扩张态势,这些可以获得一时的经济收益,但因此而出现的欠费、跑路、破产的新闻,也不绝于耳。好的教育公司的文化,需要始终把家长和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行业冲击之后,有的公司团队迅速解体,有的公司团队凝聚力更强了。那些团队仍然稳定的公司,至少值得多看一眼。只有优秀的团队,好的老师、好的管理层,才能让一家公司再次崛起。


第二,是否有值得信赖的品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品牌终将会历久弥新,良币驱逐劣币。特别是在经历过去两年的行业变动后,家长和学生对品牌的重视度会越来越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是基础,值得信赖的教育品牌会让家长放心不至于突然跑路。


第三,是否有抵御风险的韧性。教育行业毕竟还是经历了很大的挫折,很多从业者十几二十年的积累就此失去,只有为数不多的团队,依然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再次站起来的信心。如果仔细看教育行业的公司,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经历双减的调整之后,一些公司仍然有一定的存量业务、充足的现金,这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去探索新的业务机会,也赋予了他们更强的抵御风险的韧性。


第四,是否有明确的转型方向。教育行业从业者过去的经验、能力圈,决定了其转型方向的有限性。特别是头部的教育公司,必然在教育行业有着更深的沉淀和独特的优势,但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这种优势不一定能够复用到其他行业。有的公司投入到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的公司转型到与教师授课能力模型相似的直播行业,有的公司选择了智能硬件,这些不同的方向决定了公司不同的未来。


03.过去一年我们做了什么?

回顾教育行业,其实市场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以极低的估值,投资到一家有坚实业务基础、有充足现金、有优秀团队的公司,而且这个公司曾经证明过自己的能力


但最终让我们有独立于市场的观点和信心的,是我们过去一年持续地和行业、公司保持沟通。这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投资机构对周期的理解和把握,相信价值会回归。


自从去年7月后,我们坚持每个月和主要的教育公司保持沟通,了解裁员的进度、关闭校区的情况、赔偿的金额、新业务的开展、疫情的影响程度等等。我们参加每一场公司组织的线上线下的会议,跟进公司最新的动态,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那个为数不多的参会者。


我们也会从基层员工了解公司的真实运营状况,被裁员的老师很多没有离开教育行业,一些人成为了个体辅导老师;留下来转型的老师,多数有明显的降薪,普遍迷茫,但仍然想做好教育工作;各地教育机构的校长们,积极开展当地特色的培训业务,包括课后3点半服务、K12的学生托管、2B的内容和师资服务、营地游学、素质培训等等。


我们也跟踪家长、学生的需求变化,包括“双减”之后,中小学的学生周末、节假日会去上什么培训班;想提升成绩的学生,会通过什么方式替代学科培训;学校提供的“课后3点半”服务的实际效果如何;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群体的出国留学计划如何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考研、考公的趋势……


所以在全行业悲观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行业事实是:学科培训被限制后,素质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内容、机构良莠不齐;职业教育的方向越来越被鼓励,公办学校对于内容、师资的需求仍未被满足;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屡创新高,就业压力持续存在,专升本、考研、考证、技能提升的需求快速增长;留学培训的需求在疫情后快速恢复……


我们也观察到,在这些行业变化的背后,有一些公司正在抓住机遇。


04.投资,要去人少的地方

我们投资教育行业的故事仍然没有结束,这一趟旅程的意义,不仅仅是投资回报本身,更多的是加强和验证了我们对于投资的理解。


我们基本的投资策略是价值成长,我们当然会寻找结构性的持续增长行业,关注一流的商业模式和优秀的管理层,同时回避不合理的估值水平。在“守正”的基础上,再去“出奇”。


而要想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往往要去人少的地方。这个市场充满了聪明人,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智商有过人之处、获得的信息有过人之处。这个市场也有很多的机会,我们并不认为,我们能抓到所有的大鱼。我们能做的是,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关注人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蕴藏着更大的投资机会。


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未来会如何,应该投入时间研究的是基本面。投资风险的核心,来自我们对于未来的无知,和预测的不确定性。我们的预测通常是线性和后验的,而这往往会导致偏差。“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那个“别人”,市场恐惧的时候,我们也在恐惧。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唯一有效的是我们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理解要更深刻,并且恪守原则。


逆向投资最难的,是如何坚持独立于市场的观点。第一,独立思考,才能不被市场观点左右。最重要的是离市场远一点,离公司近一点,别人的观点不会提升我们的认知,对事实的分析才能穿透迷雾看到真相。长期看,需求的变化是缓慢的,决定投资机会的往往来自供给的变化,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最快抓住机会。第二,即使我们的观点是对的,但市场也可能长时间保持错误,控制仓位和风险很重要。巴菲特说:“我不要99%会成功,却有1%会爆仓的可能性”,我们不知道市场对一个公司的定价调整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不知道催化剂什么时候会到来,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年,这一年中可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多数时候,保持与市场不同的观点,是不容易的,过去一年,我们也需要不停地和投资人解释,为什么教育行业仍值得关注。


投资是一场长期的修行,选对公司,做好自己,才能在变幻的周期中逆行。

Disclaimer:  The content of the Golden Pine website is only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or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 investors who are fully tolerant of investment risk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bids, levies, offers or invitations to the securities or products,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contract. Or the basis of the commitment does not constitute a recommendation to buy or sell any investment product or to enter into any transaction, nor does it constitute financial, legal, tax, investment advice,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advice, and any use of this informati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Golden Pine does not assume any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all consequences or losses caused by the content or investment.

 

The information, opinions and data published in this website may not be accurate or invalid due to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or other factors after the release date, but Golden Pine does not guarantee the completeness, accuracy and timely updating of the information.

bottom of page